
大众网记者 毛道光 青岛报道通配资
从理念到实践,如何展示我国低碳转型实践拥抱绿色世界的图景?在近日于巴西贝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(COP30)期间,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(以下简称“能投委”)发布了画册《零碳中国故事2》,汇集了一系列已落地的实践案例与系统性经验。《青岛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》凭借全链条技术创新与显著成效成为发布焦点,为全球城市轨道交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
《零碳中国故事》作为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观察组织的核心成果,收录了城市、园区、企业、乡村等多个层面的12个标杆实践案例,记录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成果,分享了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,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。青岛地铁作为十二分之一,不仅展示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节能减排、绿色运营方面的前沿探索,更通过其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实践,为全球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从规划到运营的全流程减碳路径参考,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技术领导力与实践智慧。
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,青岛地铁集团积极落实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抢抓重大战略机遇,以智慧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为核心驱动,全方位、全系统、全流程、全线网打造绿色城轨,2024年实现线网节电6000万度,光伏发电1200万度,降碳4.6万吨的发展成效;同时获评“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单位(第一批)”“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单位”“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等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创建示范工程”等先行先试示范工程,走在了行业及山东省绿色低碳发展前列。列车自主运行系统、飞轮储能等相关技术成果填补行业空白,为全国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成熟案例。在建设绿色城轨中实现碳达峰,在推进碳中和中深化城轨绿色转型。 规划先行,绿色目标引领转型实践。2022年,青岛地铁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发布《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》及《绿色城轨三年行动计划》,制定2028年实现“节电30%、降碳50%”的绿色发展目标。
效能提升,绿色技术夯实发展基础。致力于绿色城轨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,应用列车全自主运行系统(TACS)、飞轮储能、车辆灵活编组、多源热泵、装配式建造、饰面高性能混凝土等先进绿色技术。积极跟踪钙钛矿光伏组件、固态电池、中压网络柔性互联、废弃硐室抽水蓄能、低空飞行器节能运行、动力电池电客车等新兴绿色技术发展通配资,推动新技术工程示范与场景应用。

“源网荷储”,绿色能源实现赛道突破。建设国内首个轨道交通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系统,围绕“绿电引入、电网互联、负荷调配、储能增效”,构建“交通+能源”新型能源体系。

绿智融合,AI赋能驱动智慧升级。构建虚拟电厂平台、线网智慧能源管控系统、多专业协同控制算法集群三维控制架构,打造新型能源体系智慧大脑,以人工智能赋能绿色城轨发展。

生态培育,绿色产业助力转型落地。立足绿色产业融合,打造涵盖新能源、资源循环、绿色节能的绿色产业生态圈。新能源产业,构建“光伏+储能+虚拟电厂+售电公司+能源托管”多维发展的新型能源产业;绿色环保产业,打造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环保产业体系;绿色节能产业,构建“技术-产品-生态”三位一体模式,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。
未来,青岛地铁集团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,坚持“规划先行、效能提升、源网荷储、绿智融合、生态培育”的发展方向,围绕人工智能+能源新业态、人工智能+新能源两大典型场景,进一步拓展绿电规模,绿电占比提升至20%以上,推进AI赋能智慧能源、虚拟电厂精准控制与智能运营,输出绿色标准和绿色发展方案,为世界贡献绿色发展的中国力量。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